《上古医药》

上古医药的理论基础

上古医药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其理论基础自然与中医学和西医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上古医药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就必须了解正常的人体生命活动,了解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及中西医学特有的人体生命观,并由此明析上古医药的要旨及其基本原则。

1. 人类生命的规律认识

人作为自然界的部分,也必然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而言,都要经历胚胎(精子+卵子=单细胞—>分裂—>生长),诞生、生长发育、成熟及衰老等过程。重复人类祖先的进化整个过程,最终生命完结走向死亡。可以说,世界上最高的学问,都是研究人的学问。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而人体之保全,又依赖于天地之滋养。违之则病,而人又能治病,医之则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又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尽忠天年”“度百岁乃去”是人类的理想,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梦想。人类能否尽天年是由其健康状况所决定的,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衰老和疾病。维护健康、恢复健康是长寿的必要条件。

衰老伴随着菌群组成的改变、分类群比例的变化、菌群多样性的下降,可引起导致慢性炎症的肠道致病菌的增加,乳杆菌属的减少可能与老年人的虚弱相关, 因衰老导致的粘膜免疫及运动系统的变化可能调节菌群,如派尔集合淋巴结的减少、局部T/B细胞功能及巨噬细胞活性的改变;菌群代谢产物参与肠-脑轴通信,对帕金森症及阿尔兹海默症等多种老年疾病产生作用;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能产生淀粉样蛋白和内毒素LPS的埃希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丰度上升,而具有抗炎症作用的直肠真杆菌和脆弱拟杆菌丰度下降,这些变化促使血液和大脑中的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引发神经退行性病变;口腔菌群也与AD和老年痴呆相关,小规模临床研究表明,补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或可改善AD患者的认知、感知和情绪功能;饮食和草药中的某些多酚类物质能调节肠道菌群,或可作为益生元预防AD,口腔菌群可通过嗅觉神经、三叉神经等神经通路直接影响脑。

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或唾液流减少可引起龋齿,过多的菌斑聚集增加牙周病的风险;口腔生物被膜内、生物被膜与宿主间的复杂代谢及功能互作,促进对菌群失调的耐受性或恢复力;口腔菌群中的“正反馈回路”可能破坏其恢复力,碳水化合物发酵或对菌斑积累产生的炎症应答而引起的酸化,可分别促进生龋齿细菌或牙周致病细菌的生长。菌群维持恢复力的“负反馈”机制包括:产生氨以抑制pH值的下降、脱氮作用以抑制疾病相关的“正反馈回路”。

巴戟天低聚果糖或有助于应对阿尔兹海默症:研究巴戟天低聚果糖(OMO)对阿尔兹海默症(AD)的作用,OMO处理可缓解AD大鼠模型的学习及记忆能力障碍,改善氧化应激及炎症疾病,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分泌;OMO可缓解脑组织肿胀、神经元凋亡,并下调AD的胞内标记物(Tau蛋白及Aβ1-42)的表达;OMO可维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稳定性;另外,OMO还可调节抗生素诱导的IBD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

红斑狼疮患者与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采用菌群采样、16S rRNA分析和宏基因组预测,研究NZB/W F1小鼠模型和14例活动期SLE患者及17例非SLE对照组的肠道菌群,采用PCoA方法,NZB/W F1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多样性,在狼疮发病前后发生持续性明显变化。采用地塞米松干预SLE样症状,肠道内乳酸杆菌丰度高,与严重的疾病状态可能相关,活动性SLE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包括细菌种类的变化、多样性下降、革兰氏阴性菌增加,但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例无明显变化。

甘草-甘遂联用促进肠道菌群失调:甘草与甘遂是“十八反”的代表,传统中药理论认为二者合用会产生副作用,甘遂则是较为明确促使胃肠道损伤的中药;小鼠分为3组,分别用甘草、甘遂、甘草-甘遂组合处理7天,分析血清生物标记物(二胺氧化酶活性、LPS、胃动素、IL-1β、IL-6、TNF-α)以反应胃肠道损伤;甘草-甘遂组合并未恶化胃肠道的组织及功能性损伤,但造成了肠道菌群失调,增加了脱硫弧菌属及支原体属的丰度; 甘草-甘遂组合影响了肠道菌群中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

2. 三皇五帝的传说

西医学认为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子在输卵管相遇并结合成为受精卵,经过发育和生长,移动并定植在子宫中发育成胎儿。中医学则认为成熟男女相结合,两精相搏即可结胎。结胎之后,胚胎受父母先天精气充养发育。母体以其精血滋养胚胎造就了胎儿的形,父亲以精子肇建了胎儿之精,即《灵枢·天年》之所谓:“以母为茎,以父为楯。”然而母之精血有充盈不足之分,父之精血也有强勇薄弱之别。因此,对人体生命过程将产生一定影响。

人类的寿命,《灵枢·天斗》对人体的这一发展过程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相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根据上文所述,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人类的生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这些变化都会受到脏腑精气的强弱及气血盛衰、神气有无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维护脏腑功能的强盛,并且保持精、气、神的充沛,就可长保生命活力,这也正是长寿的关键。

人类约到十岁,五脏运作才开始健全,全身的气血已经畅通,经气由下而上逐渐升起,但此时经气主要还是聚集在下肢,所以这个阶段,到处喜欢走动。人到了20岁前,气血开始旺盛,肌肉也开始生长,所以喜欢跑动。人到了30岁时,由于五脏已充分健全,肌肉变得坚固,血脉充满,整体趋向稳重,所以喜欢缓步慢行。人到了40岁时,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都已充分健全,整体的生长发育也已经完成,所以腠理开始疏松,脸色逐渐失去光泽,头发也开始斑白,此时人的精气平稳充足,所以喜欢静静地坐着。人到50岁左右,肝气开始衰退,胆汁逐渐减少,眼睛的视力也开始减退了。人到60岁,心气开始衰退,因此情绪上常常容易悲伤或忧愁,气血也开始不流畅而常有不足的现象,所以就比较喜欢躺下来而懒于活动。人到了70岁,脾气也虚弱下来,皮肤变得枯燥。人到80岁的时候,肺气衰退,精神、意识衰退,所以容易有说错话的情形。人到了90岁左右,肾气枯竭,肝、心、脾、肺四脏及经脉也都已经空虚。等到了百岁左右,五脏的脏气都已经空虚,神气也失去了,人就像是只留下一副驱壳而没有灵魂地活着。《灵枢·天年》说人寿命是百岁,《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说是百岁,唐朝王二永认为:“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东匡宝鉴·内景篇·身形》也说:“人者物之灵也,寿本四万三千二百余日”,注云:“即一百二十岁”。由此可见,一百二十岁可以算作是人寿命的大致上限了。

《庄子·盗拓》曰: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一般来说,人活到百岁,可算是尽享天年,称为上寿,不及百岁但八十岁以上的,称为中寿,不及八十岁,达到六十岁的,称为下寿,如果不及六十岁,就算不上寿了,而称为夭。

西医学认为,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是以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25岁)来计算,因此人的寿命应该是120岁。性成熟理论则认为,生物的最高寿命约为性成熟的8-10倍,人类的性成熟期约为14-15岁,按此推算,则人类的最高自然寿命应是112-150岁。根据细胞传代次数来推算,人体细胞体外分裂传代50次左右,按平均每次分裂周期2.4年推算,人类的平均寿命应是120岁。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上古之人的后天调摄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今天仍然可以延用。即:一是要必须效法于天地阴阳,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二是要善于运用各种锻炼方法锻炼身体,锻炼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调节宿主与有益菌群之间的相互平衡;在不同营养条件下,体育锻炼可提升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细菌物种的相对数量;体育锻炼影响肠道菌群的机制包括:调节肠道免疫系统活性(减少促炎因子、增加抑炎因子、增加Treg)、调节胆汁酸(增加初级胆汁酸,减少初级胆汁酸向次级胆汁酸的转化)、调节短链脂肪酸、影响肠道转运时间。胆汁酸是一种内分泌信号分子,可以通过激活胆汁酸受体(如FXR和TGR5)对代谢过程(比如葡萄糖、脂肪以及能量稳态)产生调节作用,肠道内的胆汁酸主要靠菌群调节,包括胆汁酸合成相关的酶,胆汁酸与菌群通过FXR和TGR5的相互作用是机体代谢的基础,具体代谢通路跟组织部位有关;对菌群的调节,带来胆汁酸组成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代谢病的治疗以及降低手术效果。通过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改变菌群与胆汁酸构成是对付代谢疾病的有效手段。

系统性研究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质子泵抑制剂、降糖药、化疗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非抗生素类药物可显著影响肠道菌群。可利用宏基因组及相关数据分析产品线的研发,建立实验室平台可系统性分析药物-菌群互作;系统性分析药物-菌群-宿主相互关系需注意造成偏倚的因素,设计良好的对照研究是首选;药物-菌群互作的系统性研究需联合宏基因组为基础的相关性研究以及体内外高通量筛选方法,解析其作用机制,了解菌群对特定药物的作用方式或副反应的影响。

体育锻炼与饮食的相互作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经35代杂交后,可分为有氧运动低耐受性(LCR)及高耐受性(HCR)两组;雄性LCR及雄性HC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手术及假手术,术后进行为期6周的锻炼或不进行锻炼;相比较HCR大鼠,LCR大鼠术后的认知减退恶化,而术后进行锻炼可抑制这种恶化;HCR大鼠表现出更严重的术后神经炎症,术后锻炼可使其恢复正常,锻炼同时可增加LCR大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锻炼可抑制术后神经炎症认知减退代谢综合征。另饮食要有节制,做到五味调和,营养全面,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反之,若是不讲养生,不事调摄,则无异于雪上加霜,能让各类人加速夭折。《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又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敬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我国男性是73.64岁,女性是79.43岁(国家统计局2015年发布);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男性平均80岁,女性平均87岁(2017年每日财经网讯)。这和现代人不善于养生有关:饮食不节,饮酒无度,醉以入房,纵欲过度,起居无节,纵情作乐,都是导致人衰弱不堪、过早夭折的主要因素。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能享受“天年”的人很少,人之寿命长短不一,想要求得性命长久的人必须做到防微杜渐。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西北地区与东南地区,或同一地势高低不同的地方,其居民“生化夭寿不同”,而原因是“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盛者先天,阴盛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这一认识也有其科学性所在。一般而言,地势高而气候寒冷者,万物生长较慢而晚成晚衰,地势低而气候炎热者,万物生长较快而早成早衰,这一判断也被我国的人口普查所证实。

自然环境对人体寿命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古医药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当地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比例以及当地的群居结构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相处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适应当地的环境,尤其高级生物种群,所以才有到一处新地方,有的人会表现出水土不服,需要通过一段时间调整。现代研究证明,凡是自然环境保护好,空气、水源、土壤未受到污染的的地区,其居住之地的人则健康少病而长寿;反之,久居在空气污浊,土壤污染严重之地的人则多病而寿短。现在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影响目前正在逐渐增大之中。中国史上最长寿的中医大师李庆远,生于1677年2月26日(康熙十六年),卒于1933年5月12日(民国二十二年),享年256岁。事实证明我们现代人活的八九十岁,还根本没有达到真正的健康长寿。

3. 健康的生命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其具体标志为:①精神充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⑤对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⑥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⑨头发光洁,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这包括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个体愉悦感和幸福感的表现,体现个体与社会的水乳交融程度,表现出良好的形体和精神风貌。包含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中医则认为健康的人应符合“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中医整体理念,以此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协调一致。尤其是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是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实践、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上古《素问·疏五过论》篇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明确阐明了诊治疾病除了要注意饮食因素外,还要注意地理环境的影响。《养生论》中就有关于地理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描述,如“秦处险而瘿”,《养生论》还指出“齿居恶而黄”,是指居住在秦晋一代,高氧区的居民由于长期饮用氧含量高的水,牙齿容易变黄。《世界资源报告》指出全球疾病中23%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有害化学品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等。居室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重要,环境卫生学认为室内温度在16℃-24℃,湿度在50%-60%为最佳。

《内经》以为人的生命是“天地之气生,因时之法成”,具有生、长、壮、老、死的规律,影响人的健康与寿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先天禀赋、后天调摄、气候与地理环境,强调要重视这些因素,通过合理的手段,延长自然赋予的生命极限。

健康的人应拥有下面这些特点:①形体匀称,比例恰当;②面色红润,须发润泽;③牙齿坚固,腰脚灵活;④两眼有神,双耳聪敏;⑤呼吸从容,声音洪亮;⑥食欲正常,二便通利;⑦舌苔正常,脉象匀缓;⑧精神愉悦,情绪稳定;⑨思维清晰,记忆良好;⑩人际和谐,适应社会。

4. 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

影响人类健康寿命的因素不外乎疾病和衰老,而疾病和衰老的原因可概括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1)先天因素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由女与男的精气结合而成,《灵枢·天年》描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气血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含心,魂魄毕是,乃算为人。这段话形象的说明了人体胚胎的形成以父母精血为基础,父与母的精气结合才能形成新的生命,既然新的生命来源于父母的精气,那么精气充盛与否,是否就决定了新生儿先天禀赋的强弱。

明代医家万全在《幼科发挥》中说道:“子之羸弱,皆父母精血之弱也,所谓父强母弱,生女必羸;父弱母强,生男必弱者是也。”清代医家陈复正在其《幼幼集成》中更是进一步指出:“胎弱者,禀受与气之不足也。子与父母,一体而分,而禀受不可不察。如禀肺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薄怯寒,毛发不生;禀心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禀脾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禀肝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之气为明,肾气不足,则骨节软弱,久不能行。此皆胎禀之病,随其藏气而求之。”

先天禀赋好则体质壮实少病,先天禀赋差则体质羸弱多病,五脏若先天禀赋不足,则人体容易出现相应的脏腑组织功能病变。

先天禀赋不足往往影响后天疾病的演变预后及其寿命。《医宗金鉴》云:“人感受邪气,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由于受先天所禀赋之体质所决定,人体感受邪气的从化则各有差异。对疾病的预后有影响,有的容易复发,有的则不易复发,正如金元四大家的张子和所说:“人之所禀,有强有弱。强而病,病而愈,愈而后不必复其旧矣”。

西医则认为人类有遗传性疾病,是因为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异常,或生殖细胞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异常所引起的子代的性状异常。通俗的说也就是精子和卵子里所携带有致病基因,然后遗传给子女并引起发病,而且这些子女结婚后还会把病传给下一代,这种代代相遗传的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遗传病。如果要预防遗传病儿的产生:1.必须做基因检查。2.要注意孕妇期间的生育保健,避免接触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有害因素,也要防止与动物接触,感染动物的一些病毒和原虫等疾病,也要预防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给子代。

上古医药则认为现代的许多疾病既有遗传的一面,同时又有生活环境的改变造成的。如母亲已患有的疾病,其女儿是其忠实的遗传者,若不采取适当干预,患有母亲同一疾病的几率极高,只是时间问题,迟早要发。若父母任一方有高血压病,其子女发病率也高。

相关研究成果:

高盐改变菌群和免疫功能、升高血压:高盐环境刺激特定肠道菌群产生致病性TH17细胞,高盐饮食(HSD)影响小鼠肠道菌群丰度,乳杆菌属减少,影响最大的为鼠乳杆菌;探索性临床研究提示高盐抑制肠道乳杆菌属的生存,增加TH17细胞数量,升高血压;小鼠模型中,口服灌胃给予鼠乳杆菌,可使TH17细胞数正常化,减轻疾病严重程度,乳杆菌属可代谢吲哚,HSD下吲哚代谢水平下降;高盐饮食可通过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肠道菌群或可作为高血压的防治靶点。

也发现糖尿病有隔代遗传倾向,父母肥胖则生出的子女肥胖率高,临床上也发现有肝癌家族史,心脏病基因缺损家族史等,现代许多疾病与遗传密切关联,但同时也可防可治。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儿童长大后,尽管其中国父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而这些人却无家族疾病,说明虽然有遗传基因,但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些基因并没有表达。一个观点是不同水土的微生物不同,不同的微生物改变了遗传环境,甚至改变了遗传的物质所致。

(2)后天因素

人的寿命虽然与先天禀赋有直接关系,但后天调摄适当与否对人体寿命也有着直接影响。善于养治,调理得当,可使先天禀赋充足而增寿,也可使先天禀赋不足的人寿命延长而登寿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升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段话指出现时之人尽终天年的原因,是不善于养生的变现,诸如饮食不节,饮酒无度,醉以入房,纵欲无度,起居无节,纵情作乐,都是导致人衰老不堪,过早夭折的主要因素。

后天养生的关键因素有六:博志、饮食、动静、气息、性爱、四季。后天养生就是通过调养,补养等手段来延长自己的寿命。

1博志

情态调和,若情态失和,便破坏了人体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从而导致气血逆乱,损害脏气,形成疾病。《吕氏春秋》明确指出:“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缓之也,毕其数也。毕数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哀,五者损神则生害矣。”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语溢,多喜则意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中医学则讲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凡是愤怒恐惧喜忧昏疑、情志失和,都是多病短寿的根源。

现代医学认为,各种因素诱发的剧烈情感波动如果超过个体生理适应和调解能力,就会产生狂喜、暴怒、大悲、卒惊等激情冲动,如果持续过久,则会产生抑郁、久悲、失志、过忧、郁怒以及紧张焦虑不良的心理状态。

现代研究也发现,情绪的波动同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激素大有关系,激素有多种多样,对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志衰都有较大的影响。营养保健品正在获得合法性,随着在临床试验中的一些进展已得到了推广,但其临床疗效还有待考证,来自2017年的数据提供了可能用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血脂异常和骨质疏松症的证据,可考虑将营养保健品作为传统药物的替代品,由于每种营养制剂具有不同的性质,作用机制和预期效果,建议必须在某些临床情况下使用,总之,临床上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将有助于未来选择性地促进营养保健品进入一般的健康实践过程中。

肠道菌群不同,阿卡波糖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就不同:抗糖尿病药物可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变血浆和粪便中胆汁酸(BA)组成;在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用阿卡波糖治疗(而非格列吡嗪)增加了初级BA/次级BA的比例及血浆中非结合BA的水平;阿卡波糖增加肠道中乳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减少拟杆菌属,从而改变参与BA代谢的菌群基因的相对丰度;治疗结果取决于治疗前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普氏菌属主导的肠道菌群相比,拟杆菌丰度较高者在阿卡波糖治疗后血浆BA变化更大,代谢参数改善更明显。

利用肠道激素对付肥胖及2型糖尿病:减肥手术明显提高循环血液中肠道激素水平,在体重下降前快速缓解2型糖尿病,肠道激素可调节食物的摄取和代谢。 肠道来源的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YY肽(PYY)、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胃泌酸调节素(GLP-1/胰高血糖素双重激动剂),肠道激素在进食后一过性升高,联合作用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控制血糖,利用这些生物活性分子的协同和治疗潜能,可通过”单药“真实模拟多种肠道肽,以有效控制血糖并持续减重。

Akk菌或是抑制小鼠1型糖尿病的关键性细菌: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模型可分为2群(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及较低);将低发病率NOD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高发病率NOD小鼠,糖尿病发病率并未改变,发现Akk菌无法被移植;Akk菌群的丰度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呈负相关;将Akk菌移植给高发病率的NOD小鼠,可促进黏液生成、增加抗菌肽Reg3γ的表达、抑制扭链瘤胃球菌的生长、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胰岛中TLR的表达、促进调节性免疫、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瘤胃菌群的电动力学性质:瘤胃菌群的电动力学特性涉及细胞表面粘附和菌群代谢,研究三种水平的特殊生物材料表面积和四种水平的培养基表面张力(ST)对动电特性、发酵参数和ST发酵过程的影响;应用双时间序列分析和微扰理论,开发预测性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来预测微生物动力学性质的变化,对于瘤胃微生物ξ的最佳双时间序列径向基函数模型预测ξ> 3万,相关系数> 0.8;该模型阐明了瘤胃微生物电动力特性与介质物理因素、底物消化率及其代谢物之间的关系。

在瘤胃菌群中鉴定出的新型抗菌肽:通过功能性筛选及计算方法,在瘤胃菌群中鉴定出181个潜在的新型抗菌肽;其中的三个(Lynronne-1, 2, 3)对多种细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包括甲氧西林耐受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这些抗菌肽可以结合到细菌细胞膜的脂质上面,诱发膜通透性的变化,导致膜内容物的泄露,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经实验验证,在鼠外伤中应用10% Lynronne-1应对MRSA感染时与2%莫匹罗星软膏的效果相当。

临床试验证实,益生菌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并改善Hb1Ac及胰岛素抵抗。① 在沙特,将78名未经药物治疗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日服用2次多菌株益生菌组合或安慰剂;② 益生菌组合包括:两岐双岐杆菌W23、乳酸双歧杆菌W52、嗜酸乳杆菌W37、短乳杆菌W63、干酪乳杆菌W56、唾液乳杆菌W24、乳酸乳球菌W19、乳酸乳球菌W58;③ 12/13周的干预后,2组患者的循环内毒素水平无显著差异;④ 益生菌组患者的腰臀比(WHR)显著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而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得到显著改善。对氧化应激、炎症因子、脂质等参数均有显著效应,无不良反应报道;作用机制包括调节免疫分化及胰岛素敏感度、抑制致病菌粘附肠道及易位至脂肪组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常用的益生菌包括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酵母属、链球菌属、梭菌属,文献中关于益生菌的种类、剂量以及功效等级不一一相同,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进行探究。

上古医药认为,肠道是人类的第二大脑,肠道细菌产生的子氨基酸、5-HT等物质,占总物质的95%,大脑则是产生5%。所以肠道菌群的种类、多少、健康状态、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甚至愤怒、抑郁状态等。①脑-肠-菌群轴被认为是能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创新疗法的新范式,其重点是在临床层面上系统性鉴别出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②精神益生菌指被摄入足够数量时呈现精神健康益处的活细菌,能为与压力相关的焦虑和抑郁症提供新疗法;③在临床前研究中或可发现对行为、肠道通透性、神经活性有益处和减少促炎症与应激反应的菌株;④通过最终在人身上做的随机对照研究,确定特定菌株的益生菌功效,最终产品形态可为益生菌制剂、益生元或合生元。

2饮食

人类是杂食动物,人的摄食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将食物中的营养素作为构建组织器官的原料,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的需要,食物是营养素的载体,自然界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均不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可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必须由多种食物互相搭配,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从而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作用。

《黄帝内经》说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的是不能偏食,要广泛食用多种食材,大鱼大肉过食肥甘不对,但是光吃素也不全面,应该是多吃素少吃肉,不同的食物起的作用不同,只有综合平衡才是正确的选择。

《黄帝内经》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拘驰,精神乃殃。”现代人过食欠食膏粱厚味,不但损伤脾胃,还易致湿热内生,引发疮,也易产生肥胖、眩晕,中风、胸痹、消渴等病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也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西方人以游牧民族为主,所以他们以肉食为主;中国人是农耕民族,故以五谷杂粮、蔬菜等纤维性食物为主。山西人爱吃陈醋,是因为主食大多是面食,且皆碱土地为多,不吃陈醋就不能中和体内碱;湖南人如果不吃辣子,他体内的湿气就排不出去。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度。

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1)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2)动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鱼蛋奶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B族和维生素D。(3)豆类和坚果,包括大豆,其他干豆类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类,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4)蔬菜水果和菌藻类,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K及有益将康的植物化学物质。(5)纯能量食物,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主要提供能量。动植物油还可以提供VE和必须的脂肪酸。

谷类食物为中国人传统膳食的主体,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更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成年人每天摄入250-400克为宜。

国外研究表明:小肠具有脑的多种特殊功能和物质。如肠内许多神经丛和脑一样,有一种血脑屏障,几乎脑内所有的神经递质在肠内都能找到。肠道具有统治人体“自律神经”的功能,人脑死亡情形下,心肺功能停滞,但肠胃的活动仍能继续,肠道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上古医药认为:病从口入。健康要从肠计议,身体的许多疾病都和肠道各方面的功能相关,小到感冒咽炎,大到老年痴呆和癌症,肠道内细菌种类可达100多种,约10万亿个。其中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棱状芽孢杆菌等。通过对肠道细菌的调节,可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的目的。

3动静

如果按照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论,有些勤于运动的动物,像野兔等寿命反而不长,而乌龟蛰伏不动,屏气缓息,体能消耗的非常少,但它的寿命却达到百年、千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曾经调查5000名运动员生前的身体状况和寿命,结果很多人在45岁左右就得了心脏病,他们的寿命比一般人还短。这主要是:一方面能量体力消耗大。另一方面超负荷超强度的训练,使他们的五脏乃至四肢白骸都受到了损伤。

但是静而不动,长时间少动安闲,或者卧床过久,或者长期用脑过少,人体内的气血就会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不通则痛则病,人体每天适当的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气血流畅,阳气才得以振奋。运动可激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分和营养,脏腑功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调查表明,长寿老人多以劳动者居多,生命需要动中静,静中动,动静结合,生命才能达到平衡、和谐,就如同阴阳一样,阴盛阳就衰,阳盛阴就衰,两者应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过犹不及,当其不能调和时,人就要生病了。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度安逸已经成为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主要诱因。也有许多人暴走,每天2万步以上,结果这些人不久就有膝盖磨损,正常走路都有问题。主张每天步数应在6000-12000步之间为宜。养生尤其要注意房劳过度的危害,房劳过度直接损耗肾精,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

4疾病损伤

疾病损伤与寿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方面疾病促进衰老、折寿,另一方面衰老诱发疾病,影响疾病的康复。在古代,引起人体夭亡的主要疾病以伤寒瘟疫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禽流感等。还有车祸、空难、辐射等伤害,这些意外伤害事件的急剧增加,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